Untitled design (2).png

 

這次要推薦的兩部電影,一部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動作片《玩命再劫》,加入了音樂的元素,讓整部片更顯趣味;另一部是金棕梠獎得主《抓狂美術館》,一部諷刺滿滿、探討人性的瑞典片。

 

玩命再劫2.jpg

 

1. 玩命再劫 Baby Driver (2017)    ★8.7/10★

 

這部電影前半段我個人覺得非常好看,從一開始主角Baby隨著音樂節奏哼唱、執行計畫,到中間感情線、任務線發展,我都感到觀影時的愉快,而且會讓我覺得它跟其他動作爽片相比高了一等,只不過到了最後30、40分鐘,打從Baby逃亡、老闆突然發慈悲,到夥伴Buddy要死不死的部分,分數就開始往下掉了,換句話說,就是結尾走向荒誕純爽片路線,感覺導演為了將故事線匆忙收尾而犧牲了一些更好的劇情發展,有些可惜。

 

還是要說說這部厲害的地方,首先是「用音樂說故事」這個特質,Baby聽的音樂幾乎貫串整部電影,在不同的時刻、心情,音樂會切換,或真情流露、或揶揄諷刺,這是電影運用得很巧妙,也很新奇的部分。主角Baby兒時因為一場意外,導致父母雙亡、自己患有耳鳴,只好聽音樂來減緩耳鳴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對音樂敏感,既懂得各式各樣的歌曲,也會自己混音、寫歌,這樣的主角設定真是前所未見。

 

玩命.jpg

 

另外一個我滿開心的地方,就是沒有太嚴重的「主角威能」,相較於那些誇張的動作爽片,主角Baby除了駕駛一流以外,打鬥技能根本是零,好啦勉強說來那雙長腿讓他逃跑技能滿點。最後一大優點,就是角色非常鮮明,我想很大的一部份原因是本片著墨在四人小組的人身上較多,觀眾可以清楚了解大家的個性、一些背景,至少我個人是滿要求重要角色的塑造的。

 

本片動作場面多,車子也超級多輛,打鬥、爆破、毀車、燒車樣樣有,在滿足視覺刺激的同時,耳朵也可以聽見一些經典的音樂。儘管電影有點虎頭蛇尾,但我還是很推薦大家觀賞,相信會有滿不一樣的感受。

 

 

抓狂美術館.jpg

 

2. 抓狂美術館 The Square (2017)    ★8.9/10★

 

 

瑞典導演Ruben Östlund又誕生了一部有意思的作品,這部片橫掃諸多歐洲電影獎項,也入圍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我想電影會加上「抓狂」兩字,也許是因為觀眾在觀看期間很容易為劇中的真實而感到煩躁,甚至抓狂,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這個美術館、這個館長,發生了很多令人抓狂的種種。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探討的議題不勝枚舉,很多場景都是赤裸裸地被呈現,就好像你的生活裡真的會發生的事情一般。

個人覺得最明顯的諷刺就在主角Christian身上,首先是「高層階級的自私與冷漠」,從Chrsitian對於路邊乞丐的態度、對被冤枉是小偷的小孩的態度、對疑似有危險的女路人的態度,和Christian主打美術館的概念大相逕庭:「這個框框是一個互相信任、關懷的聖地,在這裡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權利和義務。」這樣的打臉多麼好笑,重點是這句話在電影裡不斷重複,一次次的打臉真讓人感到尷尬,甚至最後Christian想要拍影片向那個小孩道歉時,都讓人覺得劇情這樣發展,真是無比揶揄。

 

抓狂.jpg

 

另外,「附庸風雅」也是本片要抨擊的一大現象,許多人故意裝作理性、包容來面對一個其實自己完全無法領會的藝術作品,如同電影一開始Christian跟記者Anne解釋的:「如果我把妳的包包放在博物館展示,那這也會是一個藝術品嗎?」這個博物館裡一個個沙堆、交錯疊置的椅子、一個大框框等等,這些所謂被展示出來的「藝術品」,來參觀的又有幾個是真正懂得?

電影裡有一個經典的段落,就是一位表演者模仿猩猩,一開始宴會裡的來賓們都覺得幽默,但隨著這位表演者氣走了人、趕跑了嘉賓、又對一個女性做出暴力行為,人們才開始意識到嚴重性,也才開始了「要救她」、「不救她」的抉擇,也就是說,大家從一開始就是自私的,心想著「不要影響到我,其他人怎麼樣跟我無關。」而等到慘劇漸漸逼迫到自己身前之時,真正的冷漠、自私、假高尚才會瓦解,這也就是電影裡很大的譏諷,把人性透過這場看似鬧劇的橋段呈現的清清楚楚。

 

本劇的演員都很自然,主角Claes Bang演技沒有話說,可惜的是最近很喜歡的Elisabeth Moss在電影裡沒有更多的表現,她飾演的女記者其實在片中起了很多作用,延伸了更多諷刺的枝葉,在此就不多說。這部電影有2.5小時,其實對我這個沒耐性的人來說,是稍嫌冗長的,有些鏡頭其實拉的太慢,也並沒有什麼意義,不過整部電影是非常完整的,囊括的概念、議題也都遠多於我們的想像,這個導演善於透過小事件、簡單的劇情,說出一篇很有意思、很值得省思的故事,推薦大家有空觀賞看看。

arrow
arrow

    布萊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