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挪威的森林.jpg

死不是以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份存在著。

 

拜讀完著名的日本作品《挪威的森林》之後,我倒是頗為驚訝,情慾成分寫得很直白露骨,這一點和我尚未接觸本書之時想像中的差距極大。原本的我以為挪威的森林就是淡雅的純愛戀,很多虐心的情節組合成的愛戀之類的,殊不知完全相反,它是激烈的、沉重的、寂寞的,又有一點點讓人覺得不知所措。

我的書評不會寫得很長,只是就我想討論的腳色或劇情鋪展開來談談而已。

小說並不讓我感到真實,感覺作者除了「直子」以外,刻意將腳色誇張化,再穿插一些適時的人生痛苦加強情緒的延展,這點我並不反對,因為這就是小說。

我覺得雖然有很多我不是很喜愛的寫法,例如男女突然翻雲覆雨起來(我覺得這樣的性愛變的很造作)、或是作者不斷的用知名音樂、作品(這會有種把讀者當傻瓜的感覺),然而我很喜歡腳色之間的串聯,渡邊和直子和小林綠,一個若隱若現,成為自己無形的責任,一個感情蟄伏,到後來密不可分,其中種種事件,都是在渡邊等待直子康復的過程中發生的。我突然覺得渡邊啊,你的大學生活也太微妙了吧。

這部小說中有一些病態的腳色,直子裡裡外外都病了,她整個人的狀態都不穩定、玲子算是被悲慘經歷長期壓迫的女人,至少她漸入佳境、永澤是個資優的怪胎,他對於世間的邏輯充滿了鄙夷,同時自己極為優秀有魅力,若不是親近他,你無法想像他心裡有多麼病態、害慘玲子從前的小女孩,她善於說謊,長相可愛天真,輕輕易易半毀了玲子小姐的名聲和人生、小林綠算是沒病,但是她卻是對死置之度外的人,在某些個性上有點異樣。病態的人格讓小說充滿異樣的氛圍,讀起來不會是快樂的,連愛情都顯得壓迫凝滯,這點我倒覺得作者的文字魅力呼之欲出,雖然我讀的是譯本。

 

最後想談的是我寫的第一句話,也是本書的精華:死不是以生的極對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份存在著。

人的死去,不是說沒了就沒了,那只是屍體和靈魂不見,正因為直子曾活在渡邊身邊,他時時刻刻能夠感覺到她存在的痕跡,這部小說也有很多人自殺或死去,我覺得有點把氣氛搞得太沉重,雖然可能作者就是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如果你對於生死可以參透的像小林綠一樣的話,那也是必須經歷許多苦痛的,她的父母、親戚一個個死去,到最後根本麻木到哭不出來,還會被親朋好友嫌沒血沒淚。然而生死的本質就是這樣,只是我們都需要時間適應,尤其第一次的失去必定洶湧無比,後來的幾次,便淡淡地來、淡淡地去。往生者都會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棲息,某一天、某一時刻,他們會探出頭來,也許某一句話、也許某一段回憶。

 

話說我不太打算看這部的翻拍電影,因為看預告就拍不出於原作的味道,小說就是有這種優點。順道一題,在本書的一開始村上寫了一段話,我非常心有戚戚焉:「當我還年輕,那記憶還鮮明時,曾經數度試著寫出有關直子的事,但那時候一行也寫不出來......一切都未免太過清楚了,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下手才好。」同為喜歡寫作的人來說,這句話深深打中我了,越是近期的回憶,往往越難鑿出開端,你會一直填填補補、增增減減,然後文章變成了一攤詭異的墨水,有些是加油添醋,有些是冗言贅字。當時間久了,經年累月的回想會幫你過濾不要的,把最美好的拼湊起來,這時候落筆,你就可以娓娓道來,並不會覺得彆扭,因為一切不再那麼清楚,只是往事。

挪威的森林2.jpg

末了,以詩作結:

〈挪威的森林〉

漫天飛雪 奔來的妳

是什麼樣的冰霜 禁錮妳的靈魂

有緣 夢不再是隔離的冰山

不再需要陽光爛漫 融得我一身溫暖

妳知道嗎 在孤寂的地窖裡

我原始的慾望衝動 無一不為妳

祈禱 在下一個冬季

我不怕 也希望妳綻放

撫著久違的愛痕 執手

一起探向 挪威的森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布萊n 的頭像
    布萊n

    布萊n,夢一間音樂閣樓

    布萊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